其实,就像中原古代发明了很多东西,然后突然消失了,后世重复发明一样,症结在于知识的传播和推广。
传播不出去,推广不了,那么这个发明就会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。到了最后,后世之人只能在博物馆里瞻仰。
他们可能在想,古代真是厉害,发明了那么多东西,但真实情况非常残酷。大部分发明昙花一现,根本没有造福百姓,没有提高生产力,甚至当这种发明在某些地方使用的时候,全国九成以上地区的人压根不知道。
当使用这项发明的人因为种种因素没能坚持下去后,这项新生事物也就没了。
邵勋觉得胡人有可能用过马耕,但并未普及,普部是真的不懂。
“马耕用轻犁,浅耕即可。”邵勋说道:“农时常紧,一旦错过,一年的收成就没了。抢农时的时候,牛耕一亩地,马可耕二三亩,如果能多种地,何愁不富?”
马有很多种,蒙古马是不太适合耕田的。
差一点的马,耕田速度只比牛快50%,稍好一点的能快二三倍,如果是专门培育、从小训练、各项配合措施完善的耕马,甚至能快四五倍。
中世纪欧洲一开始也用牛耕,但因为他们人少地多,发现牛耕实在太慢了,抢农时时耕不了太多的地,于是就把拉犁的六头牛(两头一排,前后三排,拉重型犁铧)中前面两头换成马,速度快了许多——牛太懒,走得慢,马的速度快,领头的牛换成马,能带动后面四头牛提速卷起来。
黑死病过后,人更少了,地更多了,于是马耕在大多数地区彻底淘汰了牛耕。
种子收获比低又如何?广种薄收多耕些地,算下来还是赚的。
普骨闾用混合着惊喜和疑惑的眼神看着邵勋,片刻后说道:“惜无人懂得此法,亦乏农具。”
“若我遣精于农事的官吏来此帮你呢?”邵勋问道:“代国没有,晋国还没有吗?”
普骨闾默然许久。
“一天天的,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!”邵勋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道。
晋末长剑第852章 分化(上)(完整版)精彩评论( 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