鸿胪寺已经收到命令,再找各种借口滞留贺傉几个月,等意辛山、代郡那边有消息了再说。
******
庾蔑、贺兰奴根北上之后,傍晚时分宿于杨县(今洪洞县附近)城外的驿站。
驿将一看这么大阵仗,顿时叫苦不迭:仅几百匹马,就要吃掉他们积存的大半草料。
每一处驿站都有大片耕地、草场,这是给他们的好处。
相对应的,得了好处就要承担义务,比如按一定规格招待往来公干人员,必要时还要提供换马服务。
但这次来的人马实在太多了……
负责护送庾蔑等人的是一位名叫段绍宇的义从军小校,见状递过一份文牒,笑骂道:“这是大军递顿,不要驿站出。县里给钱,拿这个去讨要便是。”
递顿或者顿递是一种专业术语,本意指驿站歇宿,时间长了后演变为大军过境时地方政府需要承担的开销。
一百骑兵,护送双方总计近二十人的使团,规模不小,确实不是小小的驿站能承担的,必须要县里开销,故段绍宇临行前拿到了相应的文牒,对应途经各县。
但规定是规定,实际是实际,驿将还是嘴里发苦:县里未必会全额开销啊,保不齐自己也得出血。
只不过这事就没必要对庾蔑等人说了,收拾心情之外,遣人烧水做饭,照料马匹。
贺兰奴根则站在驿道旁边,默默看着远处的农田。
那是驿站的驿田,大概数顷地的样子,分布于汾水两岸,由一条木桥连接。耕作驿田的多是驿将、驿卒家人。
驿田外还有规模更大的山林草场,这会还有孩童在那里放牧牛羊——他们也是驿卒家人。
奴根对驿站体系兴趣不大,虽然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“基础设施”,他更感兴趣的是地里长势良好的小麦。
晋末长剑第802章 送行(完整版)精彩评论( 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