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金根看着手里的铜钱,疑惑道:“就这一枚铜钱,便算五贯钱?”
“此乃东吴大泉钱,一当五千。”典计说道:“可不就是五贯?”
陈金根闻言笑了。
他当然知道虚值钱。
在一开始的时候,一枚铜钱就是一文钱。但随着战争频繁,朝廷开支日渐浩大,虚值钱就越来越多了,即铜钱重量增加很少,但面值大大增加。
王莽时期就铸造了“大泉五十”,一枚铜钱当五十钱用。
蜀汉、曹魏都造过“直百五铢”的铜钱,后来又出现“当五百钱”的虚值钱。
东吴的“一当五千”他还是第一次见。哦,手里还有许多“大泉五百”、“大泉一千”、“大泉二千”,基本都铸造于东吴赤乌年间。
当然,这些虚值钱面值离谱,在实际流通中是不太被认可的,经常会打折使用,有时甚至是打“骨折”。
毕竟,汉五铢钱重五铢,是为一钱。“大泉五百”不过重十二铢、“大泉一千”重十六铢,你也好意思当五百钱、一千钱用?老百姓不认可!
不过,朝廷是有很强烈的强迫民间认可虚值钱币值的冲动的。很多时候动辄赐钱十万、百万,具体给的是什么钱可就难说了……
“莫要诓我!”陈金根一把拽过典计,将“大泉五千”塞到他手里,指着门外,大声道:“你若能拿这五贯钱去买个胡饼,我…我…我今天就不打你!”
典计自然不敢去试,只能连连讨饶。
司马衍叹了口气,挥手喊来一名仆役,低声吩咐几句。不一会儿,仆役们抬来了许多器物。
司马衍上前,说道:“将军可据此估直,应能凑够三千贯了。”
晋末长剑第589章 有人走,有人留(完整版)精彩评论( 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