柏林主席还帮忙分析,说戛纳电影节既看艺术又重商业, 《孩子王》不具备任何商业性,很可能作为整个电影节的陪衬。但国内这帮人都觉得戛纳好,最后还是来了。
不打探电影节的实际性质,做针对性安排,只是盲目参展……是这个时期国内电影人的通病,因为确实不懂。
《孩子王》这部片在拍摄时就多灾多难,开机38天,拍了114个镜头,花了30万。结果摄影机片门出问题,全部报废。剧组天天有人骂街,带到外景地的大师傅都拒绝做饭了,还有人打点行李准备回家。
不过都坚持下来了。
其次呢,陈楷歌当年插队,就是在西双版纳。
所以他对《孩子王》非常有感情,自认拍的不错,卖不出去拷贝是他们不懂艺术,但也没自信到能在戛纳拿奖,混个脸熟就行了。
1979黄金时代 第982章 两岸三地聚戛纳(完整版)精彩评论( 則)